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 戴立信

纪念馆:www.xettw.com/TT405334554
本馆由[ 人杰鬼雄]创建于2024年05月15日

戴立信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2024-05-15 14:43:38      发布人: 人杰鬼雄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5月14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戴立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3日12时27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戴立信(资料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戴立信1924年11月13日出生,194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47年10月参加工作。195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年9月,他随父母逃难到上海,先后入读几所中学,于1942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的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着不少有机化学的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

此后,戴立信考入私立沪江大学。1943年4月抵达重庆,同年9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大借读化学系一年级。在浙大四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1947年由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化验。解放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工作。1953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的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月分配进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戴立信在浙大学习期间,有机化学的成绩虽然很好,但他进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就深感知识不够用了。上海有机所学习气氛浓厚,除了政治学习外,所领导还组织大家进行业务学习,学习新文献、新概念、新理论。

1984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的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不对称合成又称手性合成。手性是自然界本质属性之一,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一种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具有截然不同的药理作用,这就要求手性药物合成中尽可能保证高纯度、单一的手性异构体。以不对称合成为基础的手性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成为国际化学界竞争激烈的重要科研热点。戴立信和黄量院士共同主持的“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为“九五”重大项目,其研究成果开创了化学领域的新局面。之后,戴立信开展环氧醇开环反应研究,以及用于氯霉素和三脱氧氨基己糖全部家族成员的不对称合成,铑催化的芳基乙烯的不对称硼氢化反应等多项新合成方法的研究;立体选择性地合成官能团化的小环化合物和含平面手性配体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十年不到的时间内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化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

戴院士坦诚低调,待人和蔼可亲,他一生奉行求实治学和豁达做人的原则。他在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我能成为有机所第十名院士,有几个重要的机遇。一是1984年汪猷先生让我回实验室从事金属有机、有机合成研究,当时正是我国由总设计师主政而带来的科学春天,是科研环境非常好的时代;二是国家建立了研究生制度,我有幸得到一批有才华又非常勤奋的年轻人(指戴的学生们)和我一起从事科研,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三是我能在1953年技术归队,进入学术氛围很浓的上海有机所。老一辈科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当时的化学研究中心的欧洲带回来好传统,5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新知识和科学思维,都给我很多教益;老、中、青科研人员的团队合作,鼓励我在科学上的成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